第153章(2 / 2)

唐玄宗 赵扬 3410 字 20天前

翠屏千仞合,丹障五丁开。

灌木萦旗转,仙云拂马来。

乘时方在德,嗟尔勒铭才。

此诗先咏剑门之险,继而写出“乘时方在德”的诗句,喻示了“在德不在险”的道理,全诗颇有气魄。只是他去岁经过剑门时明明是仓皇出走的落难天子,如今却变成了巡游打猎归来的皇帝,不免有些滑稽之感了。

过了剑门关,即是古栈道地段。是时已入冬月,栈道侧的树木早已褪去叶儿,唯将枝干挺立,以迎那一场寒似一场的冷风;嘉陵江水涛涛不绝,南向而去,浪花翻涌更添寒意。

栈道间或传来马帮行走的马铃声,李隆基裹着棉衣缩在舆中,半睡半醒之间忽闻此铃声,思绪又回到去岁行此道中的情景。

无边无际的细雨织就了一张巨大的低幕,将柔软、清凉的雨丝贴向山间的峭壁,令壁上的青苔愈发透出翠色,那苔上漫流的水痕,无止无歇兼而澄澈晶莹,分明似由泪珠儿凝成;细雨无声地浸润着山间葱茏的树木,树梢相连而成的冠盖上因此弥漫了一层薄薄的白色水汽,微风漾动,这团白雾缥缥缈缈,似想将整个山体裹起,那是什么?分明是佳人白衣而舞,此时缓步漫回,似要欠身低吟,倾诉那别后的惆怅。

细雨忽然飘入舆中打湿了李隆基的面庞,进而迷离了眼睛,他伸手抹去,再凝望掌中的一泓清水,辨不清到底是雨水,还是泪水。

蓦地,山中传来了一阵隐隐的猿猱凄哀,李隆基闻此,顿时拨动心弦,脑中又想起马嵬坡下的那抔黄土,不禁又掩面而泣了。

铃声此时隐隐响起,其先是夹在雨声中有那么少许静响,既而铃声越响越近,其声就变得急促而杂,似乎细雨化为绵绵青丝,直撩拨李隆基那早已柔肠百结的心底。这时一阵山风低掠,吹动起舆前的金铃,两种铃声相映,李隆基早已泣不成声。

李隆基一路上难忘杨玉环,眼前的细雨淋铃,再荡起铃声,让他追忆起杨玉环往昔的音容笑貌。如此佳人,如今与自己人鬼殊途,此生再难会面,李隆基由此颇为伤怀。

后人写到此处,多有上佳文字,此段文字最能描绘李隆基此时的心境:

淅淅零零,一片凄然心暗惊。遥听隔山隔树,战合风雨,高响低鸣。一点一滴又一声,一点一滴又一声,和愁人血泪交相进。对这伤情处,转自忆荒茔。白杨萧瑟雨纵横,此际孤魂凄冷。鬼火光寒,草间湿乱萤。只悔仓皇负了卿,负了卿!我独在人间,委实的不愿生。语娉婷,相将早晚伴幽冥。一恸空山寂,铃声相应,阁道崚嶒,似我回肠恨怎平!

李隆基这日行在栈道上,闻听马铃声,眼前虽为冬天的景色,然思绪又沉浸入去岁入蜀时的苦雨时节,不禁又复泪飞沾襟了。

高力士是时紧随李隆基身后行走,得知李隆基又在那里无语落泪,知道他定是触景生情,许是又念起贵妃了。高力士生怕他情深伤身,就急忙令舆停下,再走至他面前请道:“陛下,此去利安郡不远,晚间就在这里歇息了。”

李隆基抬起泪眼,向高力士投去感激的目光。二人长相厮守,早已心灵互通,下一站的歇息处早就定在利安郡,高力士如此说话分明废话一般,摆明了是想打断李隆基的愁肠乱绪。

李隆基就抹了一把眼泪,抬脚走下舆来,说道:“好吧,晚间就歇在利安郡。高将军,我们权歇一回,正好舒展一下拳脚。嗯,你将张野狐唤来,我有话说。”

李隆基当初逃离长安时走得匆忙,许多梨园弟子皆被丢下,仅有乐工数人跟随,其中仅张野狐善筚篥。张野狐闻唤趋步来到李隆基面前,李隆基手指眼前的山水说道:“野狐,若以筚篥吹奏演绎眼前山水,你能识其韵否?”

筚篥自汉代的龟兹国传入,其声凄音悲,西域人曾吹筚篥以惊中原战马。其以竹为管,以芦为首,是时已成为梨园中的主要乐器。

张野狐凝视眼前的景物,只见栈道上下为青色的峭壁,山间的树木早被寒风吹光了叶儿,其枯黄的枝干与枯草相映,满目皆是一片枯萎萧条的模样;再观脚下的嘉陵江水,其激荡往复,唯清冽袭人。

李隆基看到张野狐满脸茫然神色,又轻轻说道:“还记得去岁经过此地的景象吗?当时苦雨连绵不止,山间间有铃声,更兼轻雾弥漫。”

张野狐在那里若有所思。

李隆基道:“此去利川郡不远,你路上就好好默思此景。我现在心中谱有一曲,曲名就为《雨淋铃》吧。晚膳之后,你持筚篥入我室中,届时记谱演之。”

张野狐躬身答应。

李隆基去岁经过栈道之时,低垂的云层与十余日的苦雨愈添其心中对杨玉环的深深思念,那雨中传来的铃声若杨玉环的幽怨倾诉,一下子拨动了李隆基的心弦,两行清泪不觉如注。他当时就有了以《雨淋铃》为曲名谱曲一首的想法,且主曲大致定型,今日再经此地,该曲就基本完成。

是夕,李隆基与张野狐对坐,李隆基取出乐谱令张野狐吹奏。张野狐按宫捺商,一曲忧郁凄悲的筚篥之音响彻在利川郡寒冽的上空。张野狐一曲演罢,已知该曲寄托了太上皇对杨玉环的相思之意,方悟李隆基今日路上让他体味路景的深意。

筚篥声凄音悲,用之演绎苦雨悲铃,可谓得其形声。然要将此曲吹奏得缅怀无限,兼而情景交融,则演奏者务必要追随李隆基当时的心境。

张野狐既明李隆基的心意,再演奏时体会李隆基的真实心迹,筚篥声中就加入了人的情感,其音色就多了一些凄美悲情。按说张野狐万难完全体味李隆基的心迹,尽管这样,其曲刚奏大半,李隆基又复泪流满面了。

李隆基谱曲之时,还配有唱词,词曰:

百岁光阴,宛如转毂。悲乐疾苦,横夭相续。盛衰荣悴,俱为不足。忆昔宫中,尔颜类玉。助内躬蚕,倾输素服。有是德美,独无五福。

李隆基以往谱曲填词之时,杨玉环多伴舞轻唱。如今李隆基纵有新词,再无佳人试唱,也就此恨绵绵无绝期了。

此曲后来又演变成词牌名《雨霖铃》。是岁二百余年后,一位名柳永之人以此词牌填词一阙,其中的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。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成为后世名句。李隆基谱此曲抒写了生离死别的情感,且乐声化入人脑中又可有许多联想的感触;柳永此词极度渲染了离情别绪,然与李隆基此曲相比,又少了许多深沉的伤感,无疑就落在下乘了。

李隆基一行六百余人出了成都,其间经剑门,历汉中,过散关,这日到达凤翔郡,共历三十日。李亨此时派来三千精骑到凤翔迎卫,并解除了李隆基的随驾甲杖。

李隆基目睹此节,心中感叹万千。当初李亨虚言复为太子,那是当不得真的,他对数百名随驾卫士的甲杖如临大敌,又何谈自己退位呢?然李隆基此时已入李亨之手,其今后的命运就自此由儿子掌控,他只好无可奈何说道:“临至王城,何用此物?”

从凤翔出发再行三日,就到了马嵬地面,李隆基远远地看到马嵬坡,就对高力士说道:“力士,待我们到了马嵬驿歇足之时,你陪我去瞧瞧玉环吧。”

经历年余时辰,杨玉环的坟上早生出了一层新草,如今草枯土黄,这座孤坟就不起眼地静静躺在冈下。李隆基在高力士陪伴下到了坟前,就在那里久久呆立,心中思绪翻滚,不觉泪流满面。李隆基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一个绢包,打开后可见其中有十余枚干枯的荔枝。

李隆基将干荔枝撒在杨玉环的墓前,哽咽道:“玉环,这些荔枝系我亲手摘下,又贮藏至今。你在阴间,断难再食荔枝滋味,就以这些干果为伴吧。”

高力士听到其音凄然,不觉也掉出数滴眼泪。

李隆基回视高力士道:“力士,回京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儿,就是须以贵妃之礼改葬玉环。”

高力士恭谨地答应,心中却不以为然。因为数百名卫士的甲杖都被当今皇帝给缴了,是否能以贵妃之礼改葬,恐怕太上皇的话也当不了真。

李隆基又道:“力士,玉环在佛堂自缢之前,果然容色平静,未有怨怼之情吗?”

高力士答道:“臣此前所禀之言,皆为实言。贵妃当时说道,只要能保圣上平安,她不惜一死。”

李隆基长叹一声道:“玉环生前给了我许多快乐,又因我而死,还是我负了玉环啊!力士,我以万乘之身,却不能保全一个心爱的女人,情何以堪啊!”

这是李隆基始终为之纠结的话题。

李隆基移爱杨玉环,将大唐国事委于李林甫署理,自己与杨玉环或歌舞、或游赏,失却了开元初年的雄心和锐气。平心而论,杨玉环不涉政事,也未曾在李隆基面前出过坏主意,然杨玉环间接地导致了李隆基愈益怠政,并使杨国忠列身宰辅,若言安禄山之乱与她毫无干系,也实在说不过去。

李隆基却不这样想,他始终认为自己造就了这个锦簇天下,那么自己喜欢一个心仪的佳人,再享受一些自己挣来的财富,有何不可呢?难道天下富庶无比,皇帝依然要过苦行僧一般的日子吗?

牢牢地掌控天下与享受富庶,莫非真的不可兼得吗?这一段公案,自由后人评说了。

(全书完)

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