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8章(1 / 2)

龙啸大明 木林森 5845 字 1个月前

目前在中华军中,拥有外国战马和新型战马约有六千匹左右,主要是分配给湖广、淮南、山东三个军区,南京军区也分到了一部份。优质战马的大量引进,自然也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。因此在中原大战开始之后,骑兵的几次参战,也都有不错的表现。但和清军的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战斗,确实还是第一次。

不过这时中华军正是军心、士气旺盛的时候,同时师长蒋连军也确实渴望与清军的骑军大战一场,过去蒋连军还是明军的时候,和清军的骑兵交手过好几次,但几乎毎一次都是以惨败收场,但加入中华军之后,商毅对骑军的训练更为严格,而且又给骑军装配了犀利的火枪和优质的战马,因此蒋连军也信心大增,认为目前中华军骑兵的实力,完全能够与清军的八旗精骑一较高低。于是在得知清军出动骑军进攻之后,也立刻下令,排出进攻阵形,迎战清军的骑军。

第十八军的骑兵师里约有一千七百多匹外国战马和新型战马,装配了两个骑兵营,骑兵师就是以这两骑兵营为箭头,毫不示弱的向清军发动了进攻。

清军的骑军是一万人,中华军的骑兵师是八千多人,相差并不大,这时双方都排出一个箭头形态,相对奔驰,接近十万个马蹄快速的起落击踏着大地,发出沉闷而又密集的声音,虽然不如炮击那么惊天动地,但也有另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。

双方的距离逐渐拉近,骑士们都将自己战马的速度提升到了最高点,更是带出一股无坚不摧的惊人气势。不过这时冲在最前排的清军骑兵却发现,对手所乘骑的战马个头,十分明显的比自己要大出一号,有的甚致大出一号都不止。因此在不少清军的心里也都打了一个突,中华军那来这么多的大马。

不过虽然心里是这样想,但现在进攻已经展开,停是停不下来了,而且清军的骑兵们也不想停上来,毕竟战马并不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,他们对战胜中华军的骑兵,还是很有信心的,因此还是作好了战斗的准备。

冲在前排的骑士都在马背上摘下了弯弓,抽出羽箭,搭在弓弦上,然后双臂甲力,拉开了弓弦,将箭尖指向对面不断逼近过来的的敌人。这一连串的过程,骑士们都是只依靠双腿控制着座下的战马,并保持着自己的身体平衡,也显示出精湛的骑术。而在他们的身后,其他的骑兵用不上弓箭,侧抽出了自己的马刀,在空中挥舞,划出一道道匹练似的寒光来。

而与此同时,中华军的骑兵也同样完成了准备的动作,虽然动作没有清军的骑兵那么复杂,但前排的骑士同样也是用双腿控制战马,平衡身体,这同样也是多年艰苦训练的成果,而双手一前一后,平端着火枪,枪口也同样指向着对手。而后排的骑手,则是一手挥动马刀,另一手却持着一支短铳。双方都在等待着进入自己射程,出手的那一刻。

这时双方的距离己不足一百步,几乎就是在几下呼吸之间,距离在迅速之间拉短。从空中俯看下去,两个巨头的箭头几乎就要相蹱在一起了。

中华军的骑兵扣动了扳机。顿时“砰砰砰砰”枪声如爆豆一样响了起来。

清军的骑兵松了弓弦。一时“嗖嗖嗖嗖”,箭矢破空之声也不绝于耳。

双方的骑兵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选择出手。

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九章 骑军交战(下)

战马哀鸣,人声惨叫,肉体跌落倒地的声音连续传出。在第一轮进攻之后,双方都有数十人骑被击中,有的骑士从马背上摔落下来,迅速被后面蜂拥而上的马蹄洪流给吞没;有的战马中枪中箭,颓然倒地,并且又绊倒后面的同伴,总体来看,双方的损失也大体相当。

在射出箭矢之后,清军的骑士迅速在马背上伏身,一方面收好弓箭,准备近身格斗,一方面也是为自已身后的同伴让出射箭的空档来。

而中华军的骑士也同样在马背上伏身,但却都纷纷拔出挂在马鞍前的短火枪,以伏身的姿式,继续向清军开火射击。因此这一次中华军的火力眀显比清军要大得多,结果在清军阵中,有更多的人马被击中倒地。当然从总体上看,双方伤亡都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呈度。

经过了两轮远程攻击之后,两个箭头的最尖端部份终于相撞到一起,双方的骑兵也都在马背上坐好了身体,挥舞着马刀,准备在错身而过的时候,向敌人发动致命的一击。至少清军的骑兵都是这么想的。

但中华军的骑兵不同,因为中华军的骑兵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。每一名中华军的骑兵,配备的火枪是一支长管后填弹式火枪,和一到二支短管前填弹式火枪,有少数中下级军官,甚致会装配三到四支。火枪和弓箭相比,另一个优势就是火枪可以单手发射,由其是骑兵使用的短枪,而弓箭必须用双手。因此在近身作战时,中华军的骑兵都是一手执短枪,一手执马刀。在双方相要相遇时,首先用火枪射击,然后再用马刀砍。

由于这时双方的距离极近,中华军的骑兵射击几乎是百发百中,而在这个距离内,马刀却偏偏还差了一点。还有不少骑兵是对准清兵的战马开枪,当然效果是一样的,就是骑士摔下,战马倒地。

结果在双方的骑兵交错而过的时候,从马背上落下来的,大部份都是清兵。这和双方的骑术、战术、战斗能力无关,完全就是技术上的优势。

在射光了所有的火枪之后,中华军的骑士就只能依靠自已艰苦训练的骑战技术与清军作战了,在这方面,中华军的骑兵和清军相比,还有一定的距离。

当然有的中华军骑兵拿着射击完了的完枪吓唬清兵,毕竟大多的清兵见枪口指向自己,都会本能的缩身闪躲,而这一下往往也就会露出致命空隙来,等清兵明白过来以后,也已经晚了,雪白的马刀已砍到了眼前,也有中华军的骑兵则是依靠自已坐下的战马高大,冲击力强,居高临下的优势,硬吃敌人。由其是两个重甲骑兵连,则完全是蛮不讲理,和清军硬撞,但中华军的一名重甲骑兵连人带马加铁甲,总重可以达到六百多公斤,而清军的骑兵最多只有四百多公斤,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对手,相撞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。

不过大多数的中华军骑兵还是老老实实和清军挥刀对砍作战,因此到了冲锋的后期,中华军的骑兵伤亡也不小。

等双方互相穿透了对方的阵式之后,距离拉开,在交战过的地面上,留下了超过千俱的人马尸体,有不少尚未断气的战马发出一声一声的悲鸣,受伤的士兵也扎争着离开战场,还有数十匹失去骑士的战马,在战场上四散逃开。

而分开之后的骑兵在跑出一段距离之前,立刻都停住了战马,转过头来,重新列阵。而中华军的士兵则趁着这个空隙,迅速的给火枪重新填弹,准备下一轮的冲锋。

这时清军的两名主将都有些马喇希、哈宁阿镇惊,想不到中华军的骑兵真的能够在马背上这么自如的使用火枪,虽然现在没有时间统计伤亡,但两人都感觉得出来,在刚才那一轮的较量中,清军的损失,要比中华军大一些。同时两人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起来。但这个时候是不能后退的,唯有死拼到底,于是两人也立刻重新组织好队伍。

赶快双方的骑兵又互相展开了攻击。

经过了上一轮的战斗之后,中华军的骑兵明显加强了自信,握枪的手也更加稳定,射击也更坚决、果断,更准了。既使是在与清兵挥刀对砍的时候,也同样毫不手软。而相对的,清军的士气明显下降了不少,虽然他们都是骑兵,与中华军交手的机会并不多,但平日耳濡目染,也都知道中华军使用火枪是多么厉害,原来以为在骑战中,火枪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,谁知中华军的骑兵偏偏就能玩出新花样来,骑兵开枪比清军骑马射箭玩得还漂亮,因此心里也自然产生了怀疑,这一战还能赢吗?

结果在此消颇涨之下,双方的第二轮交战完全呈一边倒的局面,谁都能够感觉得出来,清军的伤亡要远远大于中华军。不过这时马喇希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,果断的改变了战术,不再和中华军进行一轮一轮的对冲,这样只会给中华军留出足够的空余时间来填弹,索性就和中华军打混战,这样一来,中华军也就没有时间再重新填弹了,等弹药射击完之后,就轮到清军发威了。因为经过两轮的对冲之后,马喇希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,论真正的骑战能力,清军确实要比中华军强一些。

但等中华军全都射击完火枪之后,清军还能够剩下多少人,还能不能击败中华军,马喇希心里也没有底,但也只能赌一赌了,否则就这么一轮一轮的对冲,清军肯定是必败无疑的。

果然就在双方第三轮对冲的时候,清军并没有选择穿透中华军的阵式,而且死死缠住中华军,进行混战。不过每一名中华军的骑兵致少都有二到三支火枪,一但进行混战之后,到也不会轻易开枪射击,全都力求稳准,每一枪尽可能都要击中目标,无论是人是马都行。同时也会在战斗中互相掩护填弹。而清兵则是尽力的缠住中华军的士兵近身作战,不让他们有取枪射击的机会,由其是一但发现射击之后的中华军士兵,则毫不客气的冲上来交战。

结果两支骑兵部队就像步兵一样纠缠在一起,混战起来。

不过这场混战并没有进行太长的时间,因为这时双方的步兵也都赶到了战场来。骑兵和骑兵进行混战到还没什么,但如果是骑兵和步兵进行混战,那可就是弃长用短了,因此双方的骑兵纷纷退出了战团,在一边列阵观战,把战场让给了步兵。

结果双方统计损失,清军骑兵战死二千二百八十一人,伤四百五十七人,战马伤亡一千六百七十三匹。而中华军的骑兵战死一千七百二十七人,伤五百六十九人,战马伤亡八百五十五匹。虽然战场上并未分出战负来,但从战果上来说,中华军明显占了上风,而且清军的实际兵力,还要比中华军略多一点。

在骑军退出战场之后,双方的步兵立刻混战在一起。和骑军不同,中华军的步兵从来都不害怕和清军进行野战、混战。在这方面,中华军的步兵有足够的作战经验和战术。他们在战场上速度分散成以连为单位的战斗小团体,一般鄀是由两个排付责在前面与清军进行白刃作战;一个排付责在后面轮流开枪射击;还有一个排侧专门付责扔手榴弹,各就其位,各施其责,丝毫也不乱。

尽管清军也有八千火铳兵,但在混战中,火铳兵其实和长枪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端着上好了刺刀的火枪,寻找中华军的士乒,进行白刃作战,虽然也有一些清军的火铳兵在混战中找空隙填弹开枪,但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组配合作战。其实训练新军时,教官们也教过清兵,进行小组配合,团队作战的训练,但一来是这种团队作战的训练最花时间,清兵大多都没有练熟,而且又是初学乍到,缺乏实战经验;二来清军使用的武器也达不到要求,没有拉弦式手榴弹,就使这种团队作战的威力下降了近一半,而且清军中还有一大半都是用的火绳枪。

因此虽然在一开始,清军也摆出了一个小团队作战的架式,但在战斗进行之后,团队很快就瓦解,清兵纷纷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情况中。结果在步兵交战中,清军十分明显的不是中华军的对手。而这时双方的骑军又互相牵制住,不能助战,清军被打得不断的后退。很快就退到先前的阵地前。

好在是这时清军又渡过来一支人马,于是立刻赶上来支持,而中华军的目地也不是要将清军赶过淮河去,而是堵住清军在淮河南岸的扩展路线,现在打到了清军的阵地前,目地也已经达到了,见清军有援军,也就没有继续追击,而是停了下来,就地组建阵地。而清军趁着这个空档,也全部都退回到阵地里面防守。

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章 合围(一)

这时中华军第一军,以及第十一军的第七师都已经到达,但中华军虽然没有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,但也没有撤军,而是在清军的阵地之外驻守。

这时阿济格也来到了淮河南岸,查看这边的战事情况,后来的步兵交战中,清军又损失了三千多的兵力,不过阿济格并没有太在意,因为清军毕竟守住了淮河南岸的的阵地,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。而且因为先前的交战是在离阵地较远的地方进行,因此清军的阵地还向外扩张了一些,至少目前的地方可以容纳下六七万士兵。于是阿济格也打算,等将人马都渡过淮河之后,再和中华军交战。

不过经过了前几天的战斗,这时清军的中路军减员已经接近了万人,而且被清军寄于厚望的骑军在与中华军的交战中,也没有占到多少便易,另外目前在淮河北岸,还要留下一定的兵力驻守,因此清军调过淮河南岸的只有五万多人马,这样的兵力当然不足以再向中华军发动进攻,于是阿济格也决定,将左右两翼的部队都调到中路的息县来,就在中路渡河,并且集中兵力,在淮河南岸与中华军决战。

于是阿济格也立刻下令,命令左右两翼的人马立刻向中路靠垄,而在淮河南岸,暂时坚守阵地,等待人马聚齐之后,在向中华军发动进攻。结果第二天,双方都按兵不动,清军在等待着其他两路的人马到来,而中华军则在加紧抢修阵地防线。

清军的左右两翼人马离息县的距离都不远,到了下午的时候,两路人马都陆继到达了息县,当然因为这时在左右两翼,清军都与中华军在隔河对持,因此也不可能一下了全部都转移到了息县来,在原来的阵地上,还是要保留一部份兵力,一面是看守阵地,同时还付责押运随后的辎重物员,来到息县的,都是轻装简行的人马,不过两名主将阿山和阿哈尼堪也都已经随军赶到了息县。

这个时候清军在息县一带,已经聚集了十二三万大军。好在是开封送来的物资补给品都屯积在息县,因此到不用担心后勤物资的供应不够。但由于息县的地方太小,容纳不大这么多的兵马,因此从左右两翼赶过来的人马都驻扎在息县城外。

而阿济格也十分满意,当夜他又返回淮河北岸,在息县城中设宴招待左右两翼的将领,要求他们今夜好好休息,准备在明天与中华军决一死战,力争一举一击中华军,直捣光州。而在席间,众将当然也都不能示弱,于是一个个都慷慨激扬,胸膛拍得“啪啪”直响,也都纷纷保证,明天一定会努力作战等等。因此席间的气氛也十分热烈,众将也都尽欢而散。而在当夜,阿济格着留宿在息县城里。

但就在当晚,局势发生忽然的变化,清军左右翼的留守阵地都遭遇到了中华军的袭,首先是在三更时分,中华军集中了第十一、十七、二十,三个军的兵力,向清军的右翼军发动了进攻。

中华军的第十一、十七、二十军都是被雪藏了十几天的时间,看着留守淮河防线的几支部队和清军大战数场,打得昏天暗地,人人心里都不禁有些求战心盛,因此劲头早就攒得足足的,现在终于得到了出战的机余,那还不人人争先,个个奋勇,虽然这时是黑夜,但在一连串火炮和霹雳火箭的打击之后,清军的阵地上也燃烧起不少的火光,足以让中华军的士兵在发动地面进攻时,看清战场的情况。于是从进攻的一开始,战斗就进行得异常的猛烈。

返到并不是说,清军的右翼阵地在黑夜里没有预防,其实清军确实留下了必要的守夜士兵,而且在中华军发动进攻的时候,也向全军发出了警告。

但这也仅仅只是常规的晚间值守,对中华军突然发起的进攻,清军确实有些出预料不足:一是没想到中华军会从自己的侧后方发动进攻,因此就算是守夜的士兵极时的发出了警告,但清军也不可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就就布置好防线。二是没有料到中华军会集中这么多的兵力,三个军的兵力差不多在八万左右了,而这时清军在右翼的留守的人马不足一万人,实力相差也极为悬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