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(1 / 2)

帝师 来自远方 1783 字 1天前

“罪重者妄纵,罪不实者重责。”

“当重审者十一人,可矜疑者十五人,应免枷项者五人。有罪不问,重罪轻罚者,二十三人。”

关押在刑部大牢的戴铣,即在名单之内。

闻狱卒告知,戴铣沉默许久。其后面北而坐,满面俱是悲色。

世态炎凉,人情冷暖,入狱期间俱有体会。

“构陷罪名,讥吾私结海匪,与薏苡之谤。含冤抱痛至今,恩师不问,旧友断义,同僚反谤,仰赖内宦方得冤屈昭雪,何其痛哉!”

戴铣的话,很快传入刘瑾等人耳中。

刘公公冷哼一声。

见过不识相,就没见过这么不识相的。

为一个言官洗冤,以为咱家乐意?

不是杨佥宪吩咐,咱家管你是谁,住上十几二十年,由你去悲哉痛哉。

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不是傻子

刘公公出马,联合南京镇守太监傅容,浙江镇守太监刘璟,向南京刑部发难。私下里,更同魏国公府达成协议,南京三法司被逼到悬崖边,只能干瞪眼,半筹不纳,丁点没有办法。

“戴铣私结海匪,并无实据。”

刘瑾没有亲至刑部,而是遣刘玉传话。

“谢十六已落网,不日将押解京城,经刑部审讯问斩。现今,为断此案,钦差特许,可先于宁波府提审,得其口供,真相即可大白。”

“许光头麾下俱被擒拿,戴府内搜出的书信,是否出自海匪之手,可一一核对笔迹,自见真假。”

“举发之人藏形匿影,销声敛迹,至今不露面,足见其心孤意怯,不敢当面对质。”

“戴铣曾递密信至都察院,为何无人提及?案卷之内仅言不法,前后多有矛盾,经不起推敲,实站不住脚。”

同为都察院出身,刘玉自然晓得,该从何处下手,才能斥得对方体无完肤,左支右绌,无法应对。

“钦差南下,奉天子命肃清浙海。戴铣履险犯难,拼死举发包庇海匪之人,有匪躬之操。非但无罪,反而有功!”

“南京三法司不赞其功,不究实情,反听信一面之词,斥其勾结海匪,押入大牢,岂非可笑至极!”

在神京时,刘玉被文官集团抛弃,罢官还乡,险些累及子孙。

在象山时日,常对月独坐,回忆前半生,怆然泪下,更觉郁愤。

愤意不得纾解,行事性格亦发生变化。

满朝之上,再无可信任之人。继续前路,犹航断港绝潢。与其坐困终老,累子孙不得进仕,不如结交厂卫,另辟蹊径,为天子尽忠。

故而,刘玉摇身一变,甘为刘瑾幕僚。

得杨瓒书信,知晓信中之意,当即出谋划策,并自告奋勇,往应天府传话办事。

“刘公公放心,草民必竭尽所能,将事情办得妥当。”

刘玉已无官身,功名于他亦无用途。

同宦官结交,不比同文官共事,称呼之上,自然发生变化。

对于刘玉的知趣,刘瑾十分满意。

心下思量,如果此人一直如此,回京之后,不妨在天子跟前说几句好话,不能重新启用,也能挂个名。日后儿孙科举,不至被仇家拦了路,不得晋身。

主意既定,稍微漏出口风。刘玉即使不感恩戴德,为儿孙前程,办事的劲头也会更高。

见到南京官员,刘玉姿态谦逊,话语却是咄咄逼人,直将南京刑部尚书气得脸色铁青。

都察院几位御史狠狠磨牙,与之相讥,都被当面喷了回来。

面对手握证据,战斗力满值,豁出去的前御史刘大人,即便被喷一脸口水,叮得满头包,脸色数变,也只能抖着手指,无言可以驳斥。

最后,只能眼睁睁看着,任由刘玉一番折腾,大摇大摆走进刑部大牢。

“可恶!”

“同阉竖为伍,为虎作伥,身轻骨贱,寡廉鲜耻!”

骂声刺耳,刘玉冷冷一笑,全不以为意。

曾为言官,自然知晓,背后谩骂都是徒劳。真有办法,必写成奏疏,递送京城,弹劾刘瑾傅容等人。至今未有动作,似恶犬狂吠,不过两字,不敢。

事情揭开,递送御前,倒霉的会是谁,不用想也知道。

今上不比先帝,管你是谁,只要犯法,触怒龙颜,绝不轻饶!

钦差南下剿匪,消息递送入京,江浙官场震动。

宁波府州县衙,几乎抓了个遍。江浙三司,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乃至指挥使司,都没能幸免。

现如今,消息传到应天,刘瑾联合傅容刘璟,和三法司撕破脸,决意从刑部大牢里捞人,无疑是在释放一个讯号:江浙只是开始,接下来就是南京!

穿过幽暗的走廊,刘玉表情轻松。狱卒小心跟在身后,大气不敢出。

“刘老爷,戴老爷就在这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