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两全其美(四更求票)(2 / 2)

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1986 字 13小时前

“你啊,一肚子算计!”

欧阳修气得骂人,不过倒是赞同这个主意。

为了黄河的事情,六艺学堂的师生没少下功夫,光是算学院,前后派出20多人,苏颂和刘彝分头带队,测算落差。

有了王宁安提供的数学理论,他们很容易就弄清楚了,横陇故道上下的落差在五丈之内,几乎是一马平川。

而且断流之后,好多百姓趁机推平河堤,在上面种植庄稼。结果就是河道更加平坦,无法承担上游来水。

刘彝和苏颂将整理好的资料,全数交给欧阳修。

“山长,河北父老的命都在这上面了!”

欧阳修用力点头,“你们放心,我已经给希文兄去信了。”所谓希文兄,就是那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。

欧阳修看透了韩琦和富弼已经变了,自己再拿道义劝说他们不顶用。只有请庆历诸公的老大,范仲淹出面,让老范逼着富韩二人出头。无论如何,也要挡两个月。

……

“彦国兄,咱们不出头也不行了。”韩琦笑呵呵说道。

富弼没他那么轻松,两只眼睛都是红的,昨天一夜没睡,从头到尾,把刘彝和苏颂调查测量的资料拿过来,仔细研究一遍,觉得豁然开朗。

以前总想着横陇故道都用了一千多年,回河没什么不妥,现在猛然惊醒,正因为用了一千多年,横陇故道才彻底没了希望,不换不成了。

“为生民计,为苍生计,不得不得罪夏相公了。”

韩琦笑道:“又不是没有得罪过,这回有了真凭实据,大不了派员复验,重新测量,只要证明河道不能用了,夏竦就完了。”

富弼点头,“只有如此了。”

两位相公递了牌子,没有多大会儿,太监领着他们到了寝宫,赵祯打着哈气,显得有些疲惫,睡眼惺忪的。

这几年赵祯的功夫没用在朝政上面,相反一直在努力生孩子,没办法,谁让他连着折了三个儿子,除了长公主之外,其他的孩子都死了。为了不让皇位旁落,已经年过不惑的赵祯还要通宵达旦,夜以继日,真够难为人的。

两位相公不好点破,只是装着没看到。

赵祯接过了欧阳修的奏疏,又拿起苏颂和刘彝的测量结果,顿时皱起了眉头,忧虑代替了疲惫。

“两位卿家,你们以为该如何决断。”

韩琦说道:“陛下,苏颂他们写的明白,是用同样高度的标杆,插入地面同样的深度,然后观察记录两根标杆的高度差,累积起来,就是地面高度的落差,从入海口,一直算到了商胡口。差距最多不超过五丈。几百里的距离,这点差距,可以说是微乎其微。”

富弼补充道:“没有了落差,河水没法东流,更何况六塔河才区区五十步,如何承载黄河水?”

赵祯沉吟许久,五官纠结到了一起,“二位卿家,倘若放弃故道,黄河北流,我们和辽国岂不是共享天险,万一辽国南下,又该如何应付?”

富弼和韩琦暗暗点头,夏竦果然厉害,他看透了赵祯的担心,才力主回河,正中下怀。好在欧阳修在书信里面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。

“启奏陛下。”韩琦笑道:“臣以为可以在白沟河以南,200左右,挖掘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,这条河道长150里足矣,将黄河水导入新的河道,自然与白沟河分开,黄河天险,还是我大宋独有。”

这个方略是王宁安设计的,为了照顾皇帝和大臣的“恐辽症”,在白沟河南,修一段人工河道,把黄河水引入渤海。这样做,保留了大段的新河道,顺应水势,不会出现决堤的问题,又和边界保持了足够的距离,辽国铁骑没法直接趁虚而入,满足了君臣的安全需要。

可以说是一举两得,两全其美!

正是王宁安苦思的结果。

赵祯听到这里,终于松了口气。

“这么好的办法,二位卿家怎么不早点说!”

赵祯还埋怨他们,这二位心里苦笑,早想到不早就说了。

推敲之后,赵祯立刻下旨,责令夏竦停止六塔河工程,并且把富韩的方略送给夏竦,让他提出意见,看看究竟是用哪个方略。

来回折腾,等赵祯的旨意送到了开德府,已经是八月份了,距离中秋只剩下几天的功夫。

夏相公太了解赵祯了,能把富韩二人的方案送来,就代表皇帝心动了。坦白讲,这个方案的确好!

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想到!

“唉,去把郑大人叫来,老夫要和他商讨一下。”夏竦说完,却发现管家没有动,“怎么,连你也不听老夫的?”

管家慌忙道:“小人不敢,今早郑大人派人送信来了,说是工程还有三天就完成了,他要亲自监督,就不回城了。”

夏竦迟疑一下,手指不停敲击着桌面,突然他的眼睛瞪圆了,呼吸也急促起来。

“快,快备马!”

“相爷,去哪啊?”管家不解道。

夏竦脸色都青了,怒斥道:“还能去哪,去工地,老夫要被猴崽子耍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