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7章(2 / 2)

大明海寇 寒风拂剑 4547 字 14天前

想当年盛唐年间,倭人入犯高丽国,却被唐军迎头痛击,几乎全歼,于是他们知道了大唐的厉害,立即便换了一副嘴脸,年年派使团来朝贡,还派出什么遣唐使,到我中土大唐学习各种技术和知识。

但是到了宋朝年代,他们发现宋朝羸弱,于是便和辽金勾搭,奉辽金为正朔,停止对大宋朝贡,但是却还是派人到中土来盗学各种东西。

大明立国之后,倭人认为我华夏可欺,于是便纵容大量倭寇来我沿海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逼迫大明历代采取封疆锁国的政策,将强盛的华夏航海扼杀。

此獠不除,乃是我大汉之心腹大患,迟早会狠狠的咬咱们一口!所以现如今老子有能力了,自然也要给他们添一些堵,这只是开始!

待到老子腾出手,就必将率军远征日本,将他们屠光杀净,只要是公的,一概不留!是青壮男子,尽数贬为奴隶,劳作到死!女人嘛!那你们就可以看着办了!你们都给老子记住今日老子说的这番话!

假如老子因故不能成行,那么不管什么时候,你们都要替老子把这件事办了,总之这世上,只要有我大汉,就绝不容这倭族生存!这乃是老子以后的国策!非我族类其心必异、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!这不单单只针对倭族,也包括其它任何对我大汉不敬者!他倭族只是其一!”

众人这才知道,原来于孝天确确实实极为厌恶这倭人,军将们听罢之后,都郑重点头称是,一个个在心中,都埋下了迟早屠灭倭人的念头!

当兵的谁心中没有戾气,但是在这大明对待汉人的时候,甚至于许多其他民族,于孝天都严令不得滥杀无辜,所以于家军军纪始终都十分严苛,为此不少控制不住心中戾气,本来很有希望和能力的军将,在一些战斗之中,因为犯忌却被惩办。

现如今于孝天给他们开了一个口子,有朝一日对付这倭族的时候,可任由他们随便祸害,这样的话,他们可就少了那些顾忌,虽然倭人女子并不怎么漂亮,一个个又矮又矬,还有不少是罗圈腿,可是能玩儿上几个,还是相当爽的嘛!

这次派往日本那边的掠私船队之中,起初一些因为好杀滥杀而被惩治的兵将,这一次居然获得了一个复出的机会,把他们一股脑都填到了掠私船队之中,并且明令他们,对待倭人,大可不用客气,杀人多不是错,反倒可以洗刷掉他们以前的罪责,只要干的足够好,迟早还会给他们一个机会,回到于家军正规军序列之中。

所以这帮家伙随船队前往日本沿海之后,个个都是心狠手辣,杀人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,这两年来,他们已经从日本掳回台湾岛了数千年轻女人,大部分都充入到了妓馆之中,倒是为海狼部众一直以来缺少女人,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渠道。

这话说的有点跑题,但是也表明了于孝天的个人观点,对此像一些类似林易阳这样的海狼系统中的文官,对于孝天这样的做法,不少人有点心存异议,曾经有人上书于孝天,劝于孝天不要这样做,可是但凡有人提及此事,想要劝解于孝天的人,无不立即遭到于孝天严厉呵斥,使得这种反对的声音,很快便彻底消亡。

总之海狼上下人等,现在无不知道,杀倭人,是一件好事,杀的越多,他们主上越高兴!所以对待这些倭人的时候,海狼部众是从来不会客气的!

其实于孝天之所以这么做,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之中,受到了很大的儒学和佛学方面的影响,很喜欢讲什么以德报怨,慈悲为怀。

作为一个农耕民族,使得大部分汉人都渐渐的在田间耕作之间,已经磨灭了他们心中那种凶厉的本能,但是这种情况,却导致了汉人的军人在面对外侮的时候,很多人严重缺乏血性,这对于以后于孝天想要大幅扩张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
所以现在他故意这么做,让手下们先形成一个习惯,养成一种对外嗜杀,对内温和的习惯,今后有朝一日他挥师进行全球扩张的时候,想必那时这帮家伙,就该知道怎么做了吧!殖民主义本身就是一条极其血腥和残酷的道路,踏上这条道路,就容不得任何仁慈,要是手下们心怀仁慈的话,天知道以后会在殖民地遇上什么情况。

所以日本人也算是倒霉,被他先拿来当成试验田了,而且他的理由十分充分,那就是大明这一二百年间,倭寇做了不少祸害中国人的事情,现在让手下去报复报复他们,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现如今于孝天虽然还做不到彻底封锁垄断日本人的出口贸易,但是现在却可以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祸害祸害这些该死的小鬼子,等待有朝一日他腾出手的时候,就该让这些该死的倭寇,知道知道得罪中国人,会有什么后果了。

总之现如今商业垄断,让海狼吃足了好处,也使得海狼集团,赚足了银子,这么做虽然有点不公平,可是却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,中国的商人,从来不知团结为何物,虽然商贾同业之间,各地也有一些类似公会形式的团体存在,但是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,仅仅是控制本地货源和价格。

但是一旦各地都出产一些同样的商品的时候,这些商贾们便立即回采取压价销售的办法,来互相比着降价,最终的结果却是让那些外人占足了便宜。

类似生丝这种商品,江浙的商贾和福建这边的商贾,就存在这种问题,数十年来,出口生丝价格一直上不去,始终徘徊在较低的价位上,让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还有佛郎机人,都占大了便宜。

这一点不单单只是这个时代存在的问题,就算是在后世,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,拿个最简单的事情来说,就比如后世中国出口日本一次性筷子,为了抢夺市场,中国商人相互之间不断压价,甚至于把价钱压到了赔本的程度,日本商人也利用中国商人的这种特点,赚取到了巨大的利润,他们甚至于把用过的一次性筷子,再收集起来,打成浆造成纸张,再以高价返销回中国。

这样的蠢事,于孝天看着就生气,所以他在进行垄断经营的时候,也打定主意,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对很多西方人喜欢的商品,都制定了最低价格,要求所有出海商人,都必须遵守这个最低价格,在和那些泰西人交易的时候,决不许擅自为了竞争,压低价格,突破最低价。

他现如今在马尼拉、大员、巴达维亚、壕镜澳等地,都派遣了不少细作,也就是类似后世的间谍,在那边搜集各种情报,也监控大明海商,和这些外国人交易的商品价格。

一旦发现有商人以低于海狼集团制定的最低价销售商品的话,就立即把情报报送回海狼总部。

对此海狼总部立即便会安排人,到这些商贾家上门兴师问罪,最轻的就是处以巨额罚款,严重的甚至直接取消他们出海权,禁止他们再做通海贸易。

所以几年下来之后,这些商人都学乖了,都只能严格按照海狼集团制定的最低价以上的价格,跟那些泰西人进行交易,这么一来,也算是保护了中国海商的利益,使中国人赚钱更多一些。

这个春节,得知于孝天返回福建的消息之后,不管是地方官吏,还是各大海商,都赶在过年之前,到围头湾参见于孝天,送上一些礼物,另外于孝天也少不了安排手下,拿着他的拜帖,到处打点一下。

这次于孝天返回福建,在福州和邹维琏当场发生冲突的消息,也很快便传遍了各地,一些人于是便意识到了今后于孝天和福建巡抚,可能会彻底站在对立面上,这个时候自然而然,他们就要选择站队的问题了。

官吏方面,自然大多数人选择站在了邹维琏那边,趁着这机会,对于孝天口伐笔诛大肆讨伐,以此来向邹维琏示好,所以这段时间福建官面上,对于孝天可以说是一片骂声。

(感谢大漠笑西风、又是过客淳、绿色背影v三位兄弟的打赏!另外弟兄们要是有什么想对我说的话,可以加群101682380,我以后会经常抽时间到群里面和大家见面!昨天晚上登陆到群里面,几乎没人说话,可见得人气很不旺盛!希望和大家伙以后多多交流!)

第一百七十三章 申斥

但是那些商贾们,却不敢这么做,绝大部分商人,在这方面是很精明的,他们虽然只是商人,但是政治嗅觉还是相当敏锐的,很清楚接下来于孝天和官府方面会处于很紧张的关系之中。

但是他们这些人逐利意识很强,同时也看出来,其实邹维琏和朝廷现如今拿于孝天已经没有多少办法,于孝天手握重兵,而且控制了大批水师战力,这海上绝无对手,只要他们还想吃通海行商这碗饭,那么就不能得罪于孝天,所以这些商贾们很识趣的,在这个时候站在了于孝天这边,主动向于孝天示好。

而且这件事闹的很大,一些官员甚至直接上书朝廷,弹劾于孝天以下犯上,对上官不敬,要求朝廷罢免于孝天的总兵之职,拿掉于孝天的兵权。

这帮人可以说是站在旱地上看热闹,根本就不管朝廷到底敢不敢这么做,邹维琏敢不敢这么做。

他们只是跟着起哄,感觉像于孝天这样的一介武夫,居然敢正面挑战巡抚大人的威严,这简直是无法容忍的,巡抚都是文官,代表的是文士集团的利益,于孝天是军将,则代表的是武人集团的利益。

大明二百多年来,一直都是文官骑着武官,压制着武将,什么时候武将敢这么嚣张,蹬鼻子上脸,直接给巡抚大人难堪?

所以这是那些文人绝对不能容忍的,不但福建这边不少读书人和官吏对于孝天口伐笔诛,上书弹劾于孝天,就连其它地方的不少文官,得知此事之后,也都很同情邹维琏,同样也跟风上书,大肆弹劾于孝天,要求皇帝对于孝天进行严惩。

在崇祯七年年底的时候,于孝天再次成为了朝中议论的焦点,几乎绝大多数朝廷命官,都把矛头指向了于孝天,恨不得把于孝天当场喷死。

这么多弹劾于孝天的奏章,一股脑的堆在了崇祯面前,把崇祯也搞得是一个头两个大,几个月前,他还在朝堂上亲自夸于孝天为国之栋梁,可是没几天工夫,于孝天便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,搞得自己成了天下读书人千夫所指。

这件事其实他经过仔细梳理之后,便已经梳理清楚了其中的脉络,新任的福建巡抚邹维琏,很显然没有熊文灿那么会笼络于孝天。

熊文灿在福建的时候,虽然也常有福建的官吏上书弹劾于孝天,但是整体上很多事情,只是空口无凭,说于孝天飞扬跋扈,可是熊文灿却说没这事,而且还处处维护于孝天,最终对于孝天的那些弹劾,也在熊文灿的维护之下,都不了了之。

可是邹维琏这一去福建,于孝天马上就翻脸无情,当场在巡抚衙门大堂上把邹维琏的面子剥得精光,咆哮公堂大闹巡抚衙门。

事情缘由,似乎归结在了邹维琏到任之后,因为特殊原因,断了于孝天麾下兵将的正常应该由福建藩库拨发的军饷,另外也没钱拨发此次于孝天北上平叛阵亡将士的抚恤,最终导致了于孝天在巡抚衙门当堂爆发,把邹维琏喷的险些吐血。

这才闹出了这么一出大戏,导致了整个朝野之间的士人官员,把矛头都指向了于孝天,大有不把于孝天拉下马誓不罢休的架势。